有網友發現,在長達三個小時圍繞品牌成長和認知突破的論述中,雷軍只字未提造車,頓時引發種種猜測。就在前幾天,有新聞曝出小米已經順利獲得規劃部門批準,擁有了生產電動汽車的資質。隨之而來的,是雷軍近日在社交平臺中發布的照片中,橫幅上寫著“為小米汽車而戰!”8月23日,有媒體消息稱,小米已經順利獲得規劃部門批準,擁有了生產電動汽車的資質。這標志著,小米汽車距離明年年初量產的目標,又近了一步。而小米也成為自 2017 年底以來,第四家獲得批準造車的企業。據悉,一家企業想要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,需要獲得滿足生產和銷售的“雙資質”。雙資質的獲得,卻又是極難的。這也是蔚來 、小鵬等造車新勢力,選擇代工的原因之一 。從其他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,小米在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、智能網聯、智能電動、車云服務五大領域,均有投資布局。其實,雷軍曬出“為小米汽車而戰”橫幅時,已經有網友貼出了馳騁在新疆公路上的小米汽車諜照。同時,在雷軍發布一系列定位于新疆的微博動態期間,順為資本投資合伙人胡崢楠也曝光了小米汽車的能耗表現。通常情況下,一臺中大型轎車,如小鵬P7、特斯拉Model S等單電機版車型,百公里能耗低于15kWh已經屬于優秀水平。這臺測試中的小米汽車有著8.8kWh的能耗數據,遠遠低于目前15.8的平均值,算得上表現優異。有消息稱,小米計劃明年生產約10萬輛電動汽車。并且敲定了現階段的電池供應商分別為中創新航和寧德時代。隨著關注度持續上升,也讓今年5月就有博主曝光的關于小米汽車的配置外形、激光雷達、無框車門、封閉式格柵等設計更為引人注目……早在2021年10月的小米投資者日,雷軍就表示,小米汽車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。過去的三年中,不時有關于小米汽車的消息冒出。諸如一期工廠竣工、正在采購零部件等消息,證實著小米造車的穩步推進。有媒體報道,小米汽車新車路試的照片顯示,首款車型將是一款溜背式設計的轎跑車型。看起來較長的車頭,與網友對純電動車型的固有印象略有出入。同時,新車預計有一個封閉的前端設計,以進一步優化空氣動力學性能。另外,雖然車身覆蓋著“偽裝”,但還是可以看到車頭頂搭載著激光雷達設備。有網友通過圖片細節,大膽給出了“不負責任”的猜測——至少有配備激光雷達和不配備激光雷達兩種版本。第一種,是車頂搭載激光雷達,且輪轂采用鏤空Y字形鏤空造型,以及黃色剎車卡鉗的“高配”版本。另一種,則是車頂沒有激光雷達,輪轂造型對比前面的鏤空設計更側重減少空氣阻力的“中低配”版本。當然,除了配置之外,網友更關注的,是小米汽車的定價。畢竟,小米能夠快速占領年輕消費者心智,靠的就是將性價比優勢發揮到極致。今年6月,小米智能AI助手“小愛同學”在回答用戶提問時,鬧了一出“小米汽車定價”的烏龍。小米集團公關負責人在微博辟謠:“小米汽車明年發布,現在怎么可能就有價格了?小愛同學的回復是抓取了2022年一則報道猜測的信息?!?/section>不過,據“網傳”價格,高配版可能售價為29.9萬元,低配版則為19.9萬元。小米內部人士則表示,明年會根據市場情況作出相應的價格調整,這個價格未必是最終定價。如果這個價格屬實,距離“年輕人的第一臺電動車”似乎又遠了一些。我們更愿意相信的,是雷總已經“連夜說服董事會”,小米汽車的硬件整體利潤率將不會超過1%。至于盈利點,則靠軟件服務以及生態體系。想當年,雷軍靠著 “連夜說服”,把手機定價打下來,消費者才用上了價格實在的高配產品。因此, “連夜說服高管”利潤率將不超過1%,令網友有種“美好事情即將發生”的期待。其實,在新能源賽道,不超過1%的利潤率,基本是個美好的想象。對于任何一個車企來說,都需要依靠龐大的規模效應才能實現。消費市場經常提到的 “薄利多銷”,想要維持車企的日常開銷,恐怕連“塞牙縫”都有點難。有投行做過粗略計算,比亞迪2023款秦Plus DM-i的成本價為9.9萬元,而該款車型的起售價為9.98萬元。這也意味著,賣出一輛比亞迪可能只賺幾百元,利潤率甚至還不到1%。從數據來看,其2023年第一季度的凈利率僅有3.64%,甚至低于傳統燃油車企豐田的7.15%。身為新能源頭部品牌尚且如此。只能說明,現階段汽車市場內硬件綜合利潤率不到1%的“范本”,確實是個美好的想象。不過,比亞迪有著完善的上下游產業,多種因素都在影響著品牌的利潤空間。對比亞迪來說,“薄利多銷”的前提,是上下游銜接、規?;慨a等成本控制方面的發力,以及同時打出多個爆款的營收支撐。對小米汽車來說,優勢在于小米品牌的聲量,在于“性價比”的認知標貼。這些標貼的存在,讓2023年第二季度賣出3320萬部手機位居第三的小米,在消費者眼中仍然具有吸引力。如今的汽車市場卷到極致,小米汽車能不能再次拿出性價比 “殺手锏”征服消費者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。有網友認為,新能源賽道或許只有足夠的低價,才能顛覆行業。在我看來,足夠的低價是建立在成本控制基礎上,彰顯出智能駕駛、芯片、動力電池等領域的智造領先優勢。新能源賽道“開卷”至今,價格不是消費者購買的唯一考量,更好的產品“智感”和用戶體驗才是。2021年3月,雷軍在官宣小米造車時曾說:“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,親自帶隊,為小米汽車而戰?!?/section>當小米汽車量產在即,這個押上雷軍人生聲譽的造車夢,又會不會征服更多的年輕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