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佳琦前腳被京東控訴,緊接著大楊哥又抱怨“最低價”,最終在預售甩出了95億的成績,是去年的一半。
大主播的紛紛擾擾說不清楚,但有人一針見血:平臺之間的競爭是越來越狠了。誰也想不到,中國人卷瘋了的電商套路,卻讓美國人集體上頭了。有在美國居住的博主透露,今年身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在沉迷一個橙色軟件:Temu。到哪去,都能聽到身邊的人說“幫我砍價”。
這個軟件,讓他們發現了新大陸:原來什么東西都能這么便宜。即使不需要,看著低到離譜的價格也想買回家,畢竟“買到就賺到”。曾經逼瘋中國人的砍價套路,如今也在美國人群體上演。一個接一個的轉盤、抽獎相當上頭,有人整天計算怎么薅羊毛,光三天就薅了1059美元。
美國人集體仿佛“剛通網”背后,是中國電商巨頭殺瘋了!博主口中的Temu,其實就是拼多多的海外本多。36氪報道,今年第三季度Temu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美金,光9月份的銷售額,就與上半年幾乎持平。跟現在的地位形成明顯反差,剛到美國的Temu就是個妥妥的小透明。一是不好搞定的美國消費者。有人覺得美國人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品質,拼多多的東西根本瞧不上。曾有美國評論員斬釘截鐵地判斷,“美國消費者更理智,市場更成熟,不會受小恩小惠的誘惑”。去年9月才姍姍來遲,且不說離亞馬遜巨頭有幾十年的差距,甚至連平臺自己人都是臨時“湊”來的。當時,Temu平臺程序功能沒有開發完全,物流系統搭建尚不完善,第一批員工,據說完全沒有跨境電商的經驗,都是拼多多社區團購產品的各省負責人。就這么一個app,卻意外得到了爽文男主的劇本,打臉了所有當初不看好的人。上線不到3個月,就以近1080萬次的下載量,超過沃爾瑪和亞馬遜,登上美國購物應用下載月榜榜首。
Temu還以一己之力,讓現在美國的網購劃分出兩種畫風:一種是價格低到不能再低的Temu,另一種是非Temu的一眾網購,顯然還是前者更讓人上頭。美國人的初級上頭,跟幾年前在中國的拼多多一樣,也是把一個購物軟件,玩成了社交軟件。Temu大膽承諾,如果新用戶在注冊TEMU時,填寫了5個人的邀請碼,邀請者將直接拿到20美元的獎勵,直接提現。
低價的前提是有人幫忙,美國人的家族群首當其沖,其次是好友群以及Twitter等各種社交媒體。除了新人獎勵,看東西、拉人砍價也有獎勵,一件9.9美刀的商品,拉6個人即可免單。為了獲得更多助力,有網友專門組了一個Temu 群,專門給陌生人互相“砍價”。有個美國人在TikTok上炫耀戰績——三天賺了1059美元?!斑@錢掙的比上班輕松多了”。
有的人吐槽,自己平時購物很理性,本來只打算瀏覽一下,沒想到最后購物車還是多了一大堆東西,關鍵是只有幾十美元,算下來一個商品不到2美元。光是讓人無腦消費不算啥,美國人的進階版上頭,是讓Temu也火成社交貨幣。不少人只要一收到貨,轉頭就在Tiktok等平臺上做起開箱攻略,分享怎么才能薅到最大的羊毛。
8支化妝刷不到1美元,10雙襪子3.87美元,還能包國際運費!
看到價格這么香,所在國家沒有Temu的人自然也眼紅。一個身在歐洲的網友抱怨:“歐洲沒有Temu,哭泣”,獲得了一千多的共鳴。
還有網友附和:“印尼也沒有啊”、“真的好不公平?!?/section>不用擔心,今年2月,Temu就將相同的經驗復制到加拿大,今年3月,澳大利亞、新西蘭新區域已經同步上線,今后也會繼續向歐洲和非洲擴張。拼多多把在中國的那一套,完全復制到了美國,肉眼可見的成功。在極致的低價誘惑面前,美國老鐵也得發自內心的支持。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,用了10年時間把APP的月活做到了1700萬。TEMU僅3個月,就做到了1340萬。看到Temu在自己眼皮底下這么囂張,美國的電商巨頭們也坐不住了,接連放出王炸:比如亞馬遜買2件打9折。但這顯然跟Temu的極致低價還是差遠了,也難以扼制Temu。在今年初三個月,Temu因為訂單量巨大還爆倉了。
很多人讀起來拗口的Temu,其實名字里就藏著小心機:team up, price down(“把隊伍組起來,把價格干下去”)。短短8個月,Temu就殺出了一條血路,但Temu的殺手锏,不僅是純靠低價。雖然上線以來,Temu憑著各種各樣的套路,讓美國人自發安利。但Temu的野心還遠不止此,它的膽子相當大,直接盯上了號稱美國春晚的超級碗!今年2月份Temu直接砸了1400萬美元,也就是快1個億,在超級碗上投放了一條30秒的廣告。別看只有30秒,卻比很多國際頂尖歌手給美國人的沖擊還要強。
傳播效果之炸裂,不亞于國內的鬼畜歌曲“拼多多,拼多多,拼得多,省得多......”要知道,超級碗可不是誰想上就能上,此前亮過相的,還是寶馬、帝亞吉歐這些大牌。在Temu還沒來美國之前,許多中國商家都試圖通過亞馬遜進入美國,也會提供折扣或免費贈品吸引用戶,然而這些卻都被亞馬遜叫停,因為違反了規章制度。2021年9月,亞馬遜曾宣布,平臺在3000個不同的賣家賬戶上封禁了600多個違反其政策的中國品牌。
Temu甚至還把它發揚光大,專門為中國商家設立了一個“買手”機制。說白了,商家只負責提供產品,剩下的國內倉出口、在美國發貨、營銷推廣、售后服務,都是平臺來管,也不會向商家要入駐費或傭金。但不交傭金的前提是,Temu自己可以定價。在重點品類上,比如女裝產品,折扣可以達到40%-100%。這一通操作相當有效,北美的普通消費者哪見過這種低價。與此同時,今年7月開始,Temu在Facebook、Google的日投放費用高達千萬美金。一位出海創業者形容Temu投放,“所到之處寸草不生”。3月份,美國最熱門的五個應用中,中國開發的APP就已經占到了四個。除了Temu,還有海外版剪映CapCut、海外抖音TikTok,以及一個跨境快時尚零售商Shein,最后才是美國的Facebook。有人說,這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獨特的“燒錢”模式,讓從未享受過在互聯網上“薅羊毛”快感的美國人欲罷不能。畢竟美國互聯網企業從一開始就收費,電商巨頭亞馬遜的“付費會員”、超市巨頭山姆非付費會員不準進店、視頻巨頭奈飛看任何視頻都要付費。而一上來不僅不要錢、反倒還送錢的“奇葩”Temu,顯然讓美國人懵了。身體也很誠實,一直用一直爽。
拼多多的燒錢固然是原因,但真正讓用戶上頭的根源,還在于消滅信息差。之前曾經有一位美國零售行業的高管,來中國廣東實地考察過一家服裝廠。這個工廠當時正在為一個美國運動品牌生產運動服,供貨價為9美元一件,而到了消費者面前,標價500美元。不論是500美元還是9美元,其實都是同一個廠家的產品,說不定還是同一個工人做的。
不光是運動服,家居、食品甚至是汽車,因為中間經銷商、跨國物流等存在,最后導致價格越來越高,只不過,過去很多人往往都忽視了,即使意識到也是很難改變。和國內一樣,Temu采用的是“省去中間商”的直銷方式。中國供應商能通過平臺直接向美國消費者銷售產品,產品直接從中國發貨,也不用在美國建倉庫網絡。
去中間化的模式,才是Temu能在美國成功的關鍵,對供應商的掌控,讓它足以有極致低價的核武器,也是拿捏美國人的終極絕招。土豪撒錢背后,有人透露,目前Temu整體虧損率在40%左右,虧速率的來源除了大頭的營銷費用,物流成本占比也相當高。其次,美國監管政策一向最讓中國公司頭大。不久前,有美國官方指控Temu供應鏈不透明、侵犯版權、收集用戶數據等,因為控制議價權,跟供應商的紛爭也是不斷出現。在消費降級下,曾經被人嘲笑low的拼多多,如今早已高攀不起了。很多人不知道,在國內,市值一路狂飆到1400億美元,把400多億美元的京東遠遠甩在身后。
黃崢曾說,“如果我是張一鳴,會更加激進的全球化?!笔聦嵰彩侨绱?據《晚點》報道,Temu如今是拼多多8年來投入力度最大的新業務。
利用自己的優勢,幫當地市場創造更貼近用戶需求的產品,消滅信息差最終開辟新的大陸。中國市場一向卷,Temu的逆襲,也給不少還在苦苦內卷的中國公司指明方向:人性永遠共通,與其在本土內耗,不如外卷賺外國人的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