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以來,消費復蘇的節奏越來越明確,各大市場都迎來了業務的恢復與增長。就連順風車平臺嘀嗒出行,也重獲增長動力。截至今年6月底,嘀嗒平臺在全國366個城市提供順風車服務,累計擁有1520萬名認證車主,共計為6360萬名乘客提供服務。前6個月,嘀嗒平臺的活躍車主人數、活躍乘客數、順風車搭乘次數、交易總額以及平均車費和車主收入,一改之前的連年下滑趨勢,實現全面增長。上半年,公司收入3.96億元,同比增長近50%。被稱為“谷歌渠道之父”的互聯網老兵宋中杰,2010年從Google大中華區銷售總監的位置上離職,創立團購網站嘀嗒團。不過,這個項目很快就成為千團大戰的炮灰。2014年初的某一天,宋中杰在北京國貿開會,散會后遭遇晚高峰打車難,可路上行駛的私家車基本都有空余座位,順風車的概念雛形應運而生。彼時,滴滴、快的補貼大戰如火如荼,雖然網約車概念已經深入人心,但順風車尚無人涉足。于是,2014年下半年,宋中杰拉著自己在Google時期的班底,創立順風車平臺嘀嗒出行,標志著中國順風車行業的興起。
如果說網約車只是出租車的互聯網化,那么,順風車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。所以,嘀嗒從不缺資本的青睞。創立之初,公司拿到IDG資本的300萬美元A輪融資——即便IDG投給嘀嗒團的數百萬美元最后打了水漂;2014年底,宋中杰認識了李斌,達成投資意向,隨后蔚來資本、易車等實體投出巨資,成為嘀嗒出行僅次于創始人團隊的第二大股東;除此之外,公司的投資者還包括崇德投資、高瓴、京東及攜程等。五輪融資,嘀嗒共從一級市場拿到20億元。資本+運氣,嘀嗒出行2019年成長為順風車行業老大,市場份額達到66.5%。那是嘀嗒最高光的時刻。不過,好日子沒過多久。滴滴重新殺回順風車市場;阿里系也在移動出行市場多線布局,高德出行布局平臺型網約車業務,哈啰出行除了大舉布局共享單車業務,也在順勢搭上順風車。到2021年,順風車行業排座次,嘀嗒雖然仍為行業老大,但市場份額僅為38.1%,比兩年前縮水了28.4個百分點。2022年,順風車行最大的變化出現了。嘀嗒出行痛失行業老大的位置,哈啰出行取而代之。當年,按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屈居第二,市場份額為32.5%;哈啰出行市占率為42.5%;滴滴19.3%,位列第三。2016年成立的哈啰出行,短短幾年就在順風車市場登頂,除了支付寶等超級APP的流量導入,進取型的市場策略也是重要原因。
相較而言,嘀嗒出行,這幾年對順風車業務太過佛系了。這個輕資產平臺,在度過了投入期之后,靠著10%左右的抽傭率,穩定獲得收入,再加上近幾年投入不大,嘀嗒成為中國順風車市場中唯一實現盈利的主要市場參與者。而且,嘀嗒對順風車這個低滲透率的市場有所認知,2018年介入智慧出租車服務后,將出租車的互聯網化作為拓展重點??上?這項業務不僅沒能給公司帶來增長,反而規模下滑、毛利率為負,拖累了公司業績。另外,嘀嗒在順風車市場的這幾個主要競爭對手,實力太過強大。順風車業務是嘀嗒的核心,卻只是哈羅和滴滴體系中的很小一部分。遭遇降維打擊,讓公司處處掣肘。近年來網約車市場戰火重燃,高德打車入局,中小玩家試圖彎道追趕,新一輪補貼悄然上線。網約車實際價格下探,以及即時拼車業務的滲透率提高,對順風車業務產生了極大的替代壓力。2020-2022年,嘀嗒平臺的活躍車主人數從160萬下降至120萬,活躍乘客人數從490萬下降至370萬,順風車搭乘次數從1.46億下降至9420萬,平臺GMV從81億元下降至61億元——當時,在增長和業績之間,嘀嗒選擇了后者。
好在,2023年消費環境整體邊際改善,嘀嗒出行重新做出了選擇,又開始打雞血了。一方面,加大對車主的補貼,2023年上半年支出1325.1萬元,同比增長14.9%,環比增長119.3%。另一方面,加大營銷力度。今年1-6月銷售與營銷費用1.52億元,同比增長30.6%,環比增長28.9%。多管齊下,效果立竿見影,馬上就讓嘀嗒出行2023年上半年的運營數據和營業收入恢復了增長。然而,毛利率整體下降、費用率整體上升,還是給嘀嗒當下的業績表現造成了一定壓力。
為了以更好的狀態爭取在港交所上市,在增長與業績之間,嘀嗒選擇了前者,豁出去了。從2020年開始,嘀嗒出行就在籌劃港交所上市,到今年8月30日重新遞交IPO招股書,已經是第四次發起沖刺了。如果嘀嗒此番能夠鍥而不舍、金石為開,那么,移動出行市場,就會有更多的故事和可能性。(斑馬消費)